新闻中心

新闻中心

精神赡养成为新型诉求 长情陪伴更重要

2023-10-25 17:47:59

10月20日,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发布2016-2022年赡养纠纷涉老案件审判白皮书和典型案例。白皮书显示,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上海静安法院共审理赡养纠纷案件共112件,其中,逾两成案件原告提出了要求子女对其照顾、探望、护理等不同程度的涉精神赡养诉请,甚至有的案件中,原告仅要求赡养义务人履行探望的义务。法院认为,被赡养人名义上起诉索要赡养费用、但实为要求精神赡养,精神赡养逐渐成为新型诉求。

随着社保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政府帮扶措施的强化,很大一部分老年人物质生活已经不是问题,缺的是精神慰藉。对于节假日、生日,对儿女送的礼物,一些老人直言:“子女们有这份孝心当然是好的,可我们更希望他们能在平时多花些时间陪陪我们。”

比如,在一起典型案例中,92岁的张阿伯和90岁的李阿婆育有三个女儿,她们曾书面约定轮流照顾张阿伯和李阿婆,每次一个月,但大女儿未履行承诺。张阿伯和李阿婆起诉要求大女儿向其支付自2022年9月的赡养费每月1000元,且每月探望两次,每次不少于四个小时。静安法院判决,老夫妇退休金收入完全能负担其支出,且仍有存款等,而大女儿的退休工资尚不足以支付自己医疗、养老费用等情况,对赡养费用要求不予支持。判决大女儿应每月探望张阿伯和李阿婆两次,每次不少于四个小时。该判决之后,双方均服判息诉。

类似现象在各地都不同程度存在。今年7月,北京77岁的陈老太起诉儿子“求关心”,因为“想与儿子住在一起被拒”而将儿子告上法庭,她自愿放弃每月600元的赡养费。经法院调解,陈老太儿子表示愿意带她回家。

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。当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满足以后,精神满足成为决定老人生活幸福程度的重要指标。他们需要亲情的慰藉以克服精神上的孤独、恐惧、无助,这是物质赡难以替代的。今年7月1日,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,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、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,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。

大爷大妈们“野性”“追星”,沉迷直播打赏,背后是无处安放的孤独感。做好老年人的精神赡养,就要重塑老年人的精神支柱。

老年人的幸福离不开四种状态:没病痛、有乐趣、被需要、不掉队。后三项都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。他们需要增加社交机会寻找乐趣;需要子女和他们谈谈情感生活,来感受自己被需要;他们需要补上时代生活的短板,不被人嘲笑“掉队了”。

作为儿女,除了尽量多抽时间去陪伴老人之外,还可以动员和帮助老人培养一些兴趣爱好。但是,目前老人们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,完全靠独生子女让老人们立起精神支柱也不现实。所谓节假日儿女“突击尽孝”,折射的就是独生子女的无奈。政府和社会还要为老年群体打造更多丰富的社交产品,满足他们老有所乐的需求;打造更多丰富“发挥余热”产品,满足他们老有所为的需求。

返回